聚力群众文化创新
打造公共文化品牌
(2017年8月14日)
近年来,我县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群众文化活动为突破口,以品牌创建为抓手,大力实施“百村万户”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有力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群众参与度、满意度逐年提升。“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星辰乐农行动”文化志愿服务工程被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示范项目。我局连续6年蝉联“省级文明单位”,荣立县政府集体三等功。
一、聚力文化顶层设计,精心打造文化品牌
做好新时期文化工作,必须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机制,打造具有地域性、导向性、示范性、大众性的文化品牌,以提升整个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此,我们聚力文化创新,创建了八大文化品牌。即:文化建设品牌——“共建·共管·共享”;文化惠民品牌——“百村万户”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活动品牌——“激情四季·唱响临沭”;广场活动品牌——“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文化服务品牌——“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文化培训品牌——“星辰计划”;广场舞品牌——“舞动乡村·欢乐广场”;团队文化品牌——“创建五型机关·争做五型干部”。“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了15届,舞龙秧歌会举办了9届,成为文化活动的经典品牌。《临沭县科学推进“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创新“一六三”服务模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荣获“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实践奖”。《以创建省社会文化先进县为契机,推动县域文化共建共享》在省委《调查与研究》上刊登。
二、注力文化载体建设,夯实文化活动基础
在城区,投入8700万元的“临沭县文化中心”顺利启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设计与展陈建设中。
在镇街,扎实做好综合文化站的改造提升工作。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每成功建设1处文化广场奖补1万元,建设1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奖补3万元。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文化广场158处。新建16处综合性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了横向15—20分钟公共文化圈、纵向县镇村三级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投入260万元,联网村高音喇叭2000多支,实现了广播“村村响”自然村全覆盖。巡查田野不可移动文保单位79处,国保单位北沟头遗址规划已过初审。滨海革命烈士陵园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成9处镇街历史文化展示室。曹庄镇朱村、店头镇陈巡会村、玉山镇河湾村、临沭街道山西村、石门镇刘巡会村等村级文化记忆馆已初具规模,发放补助资金25万元。利用节庆日开展传统文化展示活动,苍马山新春庙会、舞龙秧歌拜年巡演、元宵节猜灯谜、三月三柳老爷庙会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传统音乐《小桃红》、传统手工技艺《莫氏绒绣制作技艺》等2项非遗项目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项入选第五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莫氏绒绣民俗博物馆获得省批复。
三、努力丰富文化活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城乡并重,服务基层”的原则,以重要节庆日为节点,以城乡文化广场为阵地,扎实开展“百场大活动·幸福你我他”,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1.广泛开展“文化乐民”活动。大力开展“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年均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都在100场以上。第十五届“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坚持每月一场,已举办了6个专场演出。印发《临沭县2017年度“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实施办法》,全年演出253场次。全县已有100余支文艺团队,城区有45个固定文体活动站点。
2.广泛开展“图书智民”活动。抓住图书馆达标定级的机遇,投入232万元,用于改造提升县图书馆。年接待读者24万人次,借阅图书32万多册次,送图书下乡8万余册。组织开展了“幸福开启阳光世界·健康点亮精彩人生”巾帼读书月、劳动者读书月、红领巾读书月、端午节读书大赛和“崇美文化·润泽人生”等主题读书月活动,努力打造“书香临沭”。
3.广泛开展“电影益民”活动。县电影院加入数字院线,提高了放映质量和服务水平。安装标准化放映架85幅,年均放映公益电影2900多场次。举办了“看红色精品电影·建美好幸福家园”“谱三月华章·展女工风采”“劳动者之歌”系列电影节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娱乐中受到了教育和洗礼,在全社会营造出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奋斗意志的良好氛围。
4.精心打造“文艺精品”。原创歌曲《我的家乡》获第八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音乐类三等奖,填补了我县空白。《那一片槐花海》获“沂蒙文艺奖”一等奖。非遗舞蹈《扑蝴蝶》,成为山东省入围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的三个作品之一。《中国梦》被评为临沂市“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小合唱《阳光乐章》《共圆中国梦》荣获“感动中国”全国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银奖第一名。小品《双喜临门》荣获“中华颂”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优秀奖。小品《幸福一家人》,表演唱《姐妹啦幸福》分别获得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作品奖二、三等奖。创作了情景剧《赠锦旗》、快板《赞八连》、歌曲《美丽临沭》、音乐剧《沂蒙情·民族魂》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结集出版《“沭水清莲”廉政文艺作品集》。
5.积极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建成贫困村文化广场23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处。配送100个“农家书箱”、75套移动音箱、30套锣鼓家什,建设了6处健身路径,着力改善农村文体活动条件。延伸“一年一村一场戏”演出、“一月一村一场电影”放映,覆盖所有贫困村。免费培训贫困村广场舞领队36人,扶持建设广场舞队伍30支。免费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4期,培训贫困人员120多人。创作小品《补瓢》、《新编墙头记》,微电影《争父》等,弘扬了真善美,传递了正能量,深受群众喜爱。
四、着力强化保障机制,确保文化健康发展
1.实施“星辰计划”文艺人才培训工程。在全县9个镇街设立了“基层优秀辅导培训基地”,年均完成培训100名文艺人才、200名乡村文化工作者、300名乡村文艺骨干、1000名少儿艺术之星的工作目标。扎实开展基层群众文化“五有”队伍(即:有领队、有队伍、有场地、有活动、有保障)建设,全县共建有“五有”队伍236支。登记造册文艺人才470人,村级文化骨干714人,实现了对各类文化人才的动态管理。
2.努力打造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开展了以“人诚事公,风正业兴”为核心的文化理念建设,制定编印了《文化理念建设》《工作规范》和《锤炼》《文化临沭》等规章制度和学习刊物,推进文化系统各单位全面协调发展。将全局工作分成八条工作线,责任到人,周一搞承诺、周五搞践诺,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提升了思想观念、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
3.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坚持把文化惠民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年都召开全县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实施“百村万户”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县、镇、村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全面建设提升。把文化惠民工作指标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逐级签订责任书,细化分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记入全县综合考核。
4.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设立了群众文化活动基金,专项用于扶持补助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通过政府采购移动音响715台、电脑380台、彩电90台、锣鼓家什93套、庄户剧团演出设备14套、电影放映架85副等文化设备,配送镇村。
各位领导,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借这次会议东风,借鉴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思路上再创新,投入上再加大,工作上再加强,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和美幸福临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