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三步工作法” 文化扶贫做到家
临沭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7年4月12日)
临沭县辖7个镇,2个街道,236个行政村,63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40.67万人。2014年,全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305人,重点贫困村75个。截止目前,已累计脱贫5.9万人,建成精准扶贫示范点197个。2016年,我局根据县情、村情,创新制定了文化精准扶贫“三步工作法”。6月22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20多家主流媒体来沭集中采访文化精准扶贫工作。7月31日,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山东临沭:传承传统,精细精准扶贫”。
一、实行“三步工作法”,激活文化精准扶贫
第一步:文化惠民先扶志。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既送温暖,更送志气、提振信心。通过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第二步:文化培训再学技。通过“星辰计划”文艺人才培训品牌,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利用乡村儒学讲堂等文化阵地,举办知识讲座,精准培训致富技能,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脱贫致富。
第三步:文化项目促脱贫。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弘扬临沭柳编、莫氏绒绣、东盘石雕等优秀传统技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助力扶贫。
二、推进实施“六大工程”,实现文化精准扶贫
一是推进实施“文化家园”工程。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的“缺少文化活动场所、缺乏文体器材、收听收视难”问题,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帮助群众树立信心,立志脱贫。1、建设一批文化设施。推进建设了“贫困村”文化广场23处,6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舞台、看有影厅、联有网络、跳有广场、创有指导、办有经费”,建设临沭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2、配送一批文化图书。按照标准配送图书、书架等器材,建成10个贫困村农家书屋,配送100个“农家书箱”,让农民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劳动技能。3、安装一批文体器材。配送了75套移动音箱、30套锣鼓家什,建设了12处健身路径,着力改善贫困村文体活动条件。4、开通一批应急广播。县财政投入260万元用于“村村响”工程建设。共安装2000多支喇叭、200套音柱,覆盖全县511个自然村。其中贫困村75个,让群众听上广播。5、开通“户户通”有线数字电视。对全县低保户家庭、特困职工、农村特困家庭的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每个终端按每年180元收取,公司补贴60元;对持有二代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家庭免收有线数字电视初装费。每年收取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120元;对农村家庭生活特别贫困的60岁以上老人,每年收取有线电视收视费60元。全县享受减免优惠的福利用户达1.5万余户。并为全县3000户特困户免费送上有线数字电视。
二是推进实施“文化乐民”工程。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的“文化活动单一”问题,突出“中国梦”、沂蒙精神主题,全力提升和宣传“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活动品牌。1、送文化下乡。扎实完成“一年一村一场戏”253场演出、“一月一村一场电影”放映2900多场的目标任务,覆盖所有贫困村,让群众看上戏、看上电影。与县政协联合,在青云、石门、大兴、店头4个镇街进行孝德扶贫文艺汇演4场次。2、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第十四届“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广泛开展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活动。愉悦身心,树立信心,立志脱贫。3、健康发展广场舞。本着“健康、文明、科学、有序”的原则,扶持文艺团队建设,引导广场舞健康发展。为所有贫困村免费配送1台便携式移动音响。免费培训贫困村广场舞领队36人,扶持建设贫困村广场舞队伍30支。
三是推进实施“文化培训”工程。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的“学习教育少、农村文艺人才缺乏”问题,根据群众所需所求,进行精准培训。1、实施“乡村儒学”工程。组织儒学专家利用业余时间为村民讲授《弟子规》、《孝经》等儒家经典,把优秀传统文化送到老百姓心坎里。目前,已巡回讲课30多场。2、实施“星辰计划”工程。年均完成培训30名农村放映员、100名文艺人才、200名乡村文化工作者、200名农家书屋管理员、300名乡村文艺骨干、1000名少儿艺术之星的工作目标。健全完善贫困村文化人才库和文化指导员队伍建设,实现每个镇街至少有一个庄户剧团,每个社区、村居至少有一名文化活动带头人,使广大群众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3、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设提升9个镇街历史文化纪念室,20处村情民俗展示室,引导干部群众在今夕对比中厘清发展思路、增强脱贫致富信心。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免费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2期,培训贫困人员60多人。
四是推进实施“文化产业”工程。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的“脱贫无门路、致富无项目”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一批产业,进行精准帮扶。大力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壮大临沭柳编、莫氏绒绣等优秀文化产业,拉动贫困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工业企业众多的优势,在柳编、绒绣、服装加工、劳保用品、脱水蔬菜等150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产业扶贫基地,采取设立加工点、订单回收、折股量化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大力实施“百企精准扶贫联盟”脱贫攻坚行动,在全县筛选了91家企业帮助91个村实现脱贫,引导企业积极与自己联系的贫困村、贫困户衔接沟通,将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吸纳到企业务工。临沭共有电商企业1000多家,电商孵化园区2个,市级电商示范企业4家,培育电商交易支撑平台5个,专职网商2000余人。县政府拿出30万元奖补资金,开设电商扶贫绿色通道,为贫困户从事电商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安排适当产品、适当岗位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带动5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青云镇白旄西居柳编“淘宝村”,号称沂蒙淘宝第一村,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很好地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
五是推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的“艰苦创业典型少、脱贫致富榜样少”问题,创作一批文艺作品,树立典型榜样,激发脱贫斗志。1、创作一批文艺作品。组织创作了小品《补瓢》、《新编墙头记》,微电影《争父》等作品,弘扬了真善美,传递了正能量,深受群众喜爱。2、打造一批文化图书。编纂出版《时代放歌——“激情四季·唱响临沭”品牌文化活动集》、《沭水流韵——临沭民歌专辑》。以“画临沭·展临沭”为主题,扎实开展“临沭画风”成果展、“幸福临沭·美丽家园”创作展等活动。
六是推进实施“文化春风”工程。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的“儿孙不尽孝、关心不够多”问题,大力推行孝德扶贫。各村居成立道德评议会和道德扶贫促进会,设立“赡养基金”账户。规定子女每年至少为每位老人提供200斤粮食、15斤油料,1200元以上生活费。通过道德文化引导、村规民约约束,让贫困老人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