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约翰·蒙尼曾做过一个试验。
他将几十只小猴子分为两组,一组可以在笼内追逐嬉戏,而另一组全部被单独隔离开,每只小猴子关在不同的笼子里,不允许有跟同伴玩耍嬉闹的机会。
结果,这些被剥夺了玩耍机会的小猴子成年后,在性格、行为习惯上,显得比其他猴子更加孤僻、木讷,有时还会表现得敏感、易怒、暴躁。
这个著名的试验,给了教育家们极大的启发:
玩耍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个意义,不仅仅是在于游戏有助于孩子的性格塑造,更在于它有助于孩子智力与体力的良好发展。
可以说,“会玩”是孩子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龙应台说,“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家长会把“乖”作为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
所谓的“乖”就是,听话,不反抗,安静。
但太乖,不会玩,其实是一种缺点。
玩,是孩子用眼睛与双手发现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川有一个八岁的男孩子,他最大的兴趣就是玩泥巴。
在别的小孩都热衷于放学之后看动画、打游戏的时候,他始终痴迷于玩泥巴,总是溜到自家后山的一片空地上玩泥巴,每次回家都是全身脏兮兮。
可想而知他的父母会多么的生气。如此“不务正业”的爱好,还经常满身是泥,简直就是玩物丧志。
直到有一次,父母悄悄地跟着他来到了后山,看到孩子用泥巴造出的东西后都傻眼了。
这哪里还是泥巴?这简直就是精致的建筑模型啊!
这些“房子”不仅细节逼真,每个都具有设计感,还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条“河”的周围,最前方还修建了一个迷你城墙。
实在难以想象,这会是一个八岁男孩用泥巴创作出来的艺术品。
他在平时的生活中观察到房屋建筑的线条与结构,并在玩泥巴的游戏中掌握到水与土的配比可以控制泥巴的软硬度。
稍加留心,稍加用心,就能成就一个孩子的创造力。
会玩的孩子,都是生活的主人翁。
家长在批评孩子贪玩时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在玩耍中培养起来的兴趣与爱好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曾写道: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
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200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幼儿时期玩得比较足够的孩子,到了5岁之后他们的智力要比对照组的孩子高出许多,在问题解决能力上表现更加优秀。
而现在的家长,最大的恐惧就是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地对孩子灌输应试教育理念。
这些家长将成年人的现实和责任重担加在孩子身上,将孩子玩耍的宝贵时间剥夺,从而也剥夺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幻想。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纽约有一个很潮的牙医,名字叫爱德华。
他开办的牙科诊所是全美国最早使用数码拍片的,也是最早使用电脑、采用电子邮件预约就诊、安装平板电视的诊所,诊所的平板电视还能上网,病人等候时还提供ip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