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上级领导把我从县志办公室调往县文化馆担任第一届正馆长。这年年终,文化局长赵家章、副局长马秀寅在文化馆召开各乡镇文化站长参加的会议,郑重宣布要搞花灯会。时间定在正月十五。每个乡镇要保证在正月十四日把10盏花灯送到县城布展。
各乡镇文化站长领命而去。
我们文化馆自然要做好带头作用。我回来就召集文化馆人员开会,定下由我和朱敏新一组,副馆长周长俊和高桂兰一组分别制作花灯,其余人员做好正常值班。
好在我自幼爱好绘画,对造型有一定的功夫,并且十年前我就为村民扎过龙灯、花灯,更有意思是扎过一只大肥猪,有一人多高,猪身上还能驮两个孩子。我又想当年的花灯会,正值牛年,扎只能摇头摆尾的大牛不是很好吗!方向定了,于是我们就设计图纸,准备材料,买木头买布。准备做一个摇头摆尾的大牛型的机械灯,图纸设计很重要。我打听到原剧团的王绪强同志对机械有研究,就把意图、要求跟他说了,请他做机械设计。他也答应帮助设计图纸。
文化馆历年来春节是不放假的,值班人员要接待来自各乡镇到县城演出的龙灯、秧歌、高跷、花棍等社火表演。我们花灯组也夜以继日地加班。
我们请来了木匠李克强,让他按照王绪强设计的图纸做好牛身的骨架,并安装上电机与变速器,我负责扎制,朱敏新同志负责做牛灯的衣裳。又请来了竹篾工刘师傅把竹子划开,分成粗细不等、便于扎制的竹条。奋战二十多天,终于扎制成功。
此时,文化局里派孙传康同志为主把大礼堂重新布置,拉上了铁丝和电线,各乡镇也都送来了花灯,都挂好了。宫灯类有方灯、圆灯、六角灯、走马灯;造型类有荷花灯、玉兰花灯、茄子灯、南瓜灯、大象灯……机械类花灯有我们扎的牛灯,是摇头摆尾,眨牛眼,牛身上扎了个儿童,不断举着花向游人致意。
我们还专门设立了灯谜室,由林浪波同志抄上灯迹,猜中者有奖品。
正月十五日,大礼堂电灯一开,百多盏花灯都亮起来,真是七彩纷呈,琳琅满目。特别是我们扎的牛灯,是临沭县有灯以来的第一盏机械灯,人们都新奇,一时达到万人空巷。
2018年春节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