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保障文化民生为重点,以“五不五比”活动为载体,围绕“三三三一”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百村万户”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民生惠及全民,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一)在构筑文化阵地上“竭力”,文化惠民工程“扩规模”。一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设施更完善。继续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以政府投入为主,完善县、镇、村三级群众文化网络设施,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人均拥有量和设施档次。在新城区,积极规划实施“三馆一城”文化中心项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视城)。在镇街,完善提升“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服务水平,已新建或提升改造文化大院50家、提升改造农家书屋43家,全县共建有镇街综合文化站10处,村级文化大院245处,文化广场27处,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建成180座数码影院1处,3D影厅2处,影吧KTV3处。广播电视村村通入户率达到77%,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圆满完成。横向“15—20分钟公共文化圈”、纵向“县、镇、村”三级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加大文化民生投入,公共文化设备更齐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为4个镇街配送了价值40万元的音响器械设备。投入10万元,扶持建设2个“第一书记”驻点村文化大院。为提高文化场所利用率,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投入8万多元,购置了100只便携式多功能移动音箱、20面威风锣鼓、1000把舞蹈扇等文化活动设备,配发全县民间文艺团队。全力做好镇街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以评促建,整改提升。积极创新融资渠道,发挥大型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以冠名、捐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30多万元,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是全力推进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更优化。立足临沭实际,科学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县文化馆、图书馆和10处镇街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定免费开放方案,购置开放所需设备,丰富开放项目内容,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便捷、丰富的文化服务。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免费开放资金25万元,保障了免费开放工作的实施。投入45万元对文化馆舍进行维修改造,建成了多功能群文排练大厅。投入40万元对图书馆和文物管理所进行高标准馆舍改造。努力延伸服务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了县图书馆青云馆,年内将实现免费开放。
(二)在开展文化活动上“着力”,全民共享文化“显特色”。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资源共享的工作原则,大力实施“百村万户”文化惠民工程,以“春之韵”、“夏之趣”、“秋之歌”、“冬之乐”为主题,将重点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送文化活动进百村、入万户。初步形成“县有文化品牌、镇街有文艺队、村有文化户”和“月月有演出、村村有活动、人人都受益”的城乡文化新局面。1、广泛开展“文化乐民”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站)、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第四届“龙腾虎跃闹新春”舞龙秧歌会、“迎新春·闹元宵”猜灯谜系列文化活动、全县书画展、“学雷锋”系列纪念活动、“春之韵”广场舞展演、“劳动之歌”全县歌手大赛、“军民鱼水情”双拥晚会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40多场次。启动了全县“三下乡”暨“科技服务周”。采取政府购买、群众看戏的方式,组织“庆祝党的十八大·建设幸福新临沭”送文化下乡巡回演出20场。镇村、社区、各大企业也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县有100余支文艺团队。城区已有45个固定文体活动站点,常年参加文化活动人数达3000多人。全年为社会培养文艺骨干少儿艺术人才近千名。201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我县成功举行,提高了临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广泛开展“图书智民”活动。以图书馆评估定级为契机,积极实施现有馆舍改扩建工程。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农家书屋的作用,倡导全民阅读,全年共借阅图书13万多册次。探索建立总分馆制度和流动服务制度,在全市率先建设了县级图书分馆——青云馆。送图书下乡3万多册。积极推进临沭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125个,保证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文化信息服务。先后组织开展了“幸福开启阳光世界·健康点亮精彩人生”、“崇美文化·润泽人生”等主题读书月活动,举办了“与经典同行·同名著为伴”青少年手抄报、书法比赛活动,全力打造“书香临沭”。3、广泛开展“电影益民”活动。组建农村流动放映队12支,公益电影放映实现全覆盖,全年共放映3800场。举办了“看红色精品电影·享幸福美好生活”、红五月农民工系列电影节,免费送红色经典电影进校园17场,在全社会营造出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奋斗意志、建设幸福临沭的良好氛围。4、广泛开展“科技富民”活动。在实现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书、广播、电视、电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现代手段,紧密结合人们需求,采取有效形式,把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科学理念传播给广大公众,使公众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并着重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上下功夫,加快人民群众科技致富步伐。
(三)在传承文化遗产上“注力”,特色文化资源“绽光彩”。一是加强执法,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有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顺利完成,全县已知不可移动文物点达到161处,其中遗址76处,墓葬64处,古建筑5处,碑刻4通,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2处,共登记文物近680余件套。2012年6月参加了全国文物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执法水平。对全县县保以上单位建立了督查机制,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隐患。落实馆藏文物安全责任制,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工作,确保馆藏文物安全工作万无一失。配合城乡基本建设工程,协助做好了文物调查、勘探及抢救性工作。扎实做好临沭风电项目文物勘察工作。公布了我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保护名录。我县首部文物志书《临沭文物》编纂现已完成,即将付梓出版。论文《山东史前宗教祭祀遗存探析》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是挖掘提炼,非遗项目得到保护传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县、镇、村三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深入挖掘和发展临沭地方特色文化,大力扶持扑蝴蝶、打花棍、鼓吹乐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和民俗活动。县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七大类、21个项目。继《鲁东南鼓吹乐<小桃红>》、《扑蝴蝶》、《打花棍》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后,《苍马山的传说》、《传统柳编手工技艺》和《沂蒙老区酿酒工艺》又被市政府批准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5人被列入临沂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筛选提炼4个项目申报省级第三批非遗项目。三是建厅布展,优秀文化遗产弘扬光大。投入40万元对文物展馆进行了改建,届时将满足现有库房文物的展出需求
(四)在打造文化精品上“加力”,群众文化活动“创品牌”。“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了10届,舞龙秧歌会举办了4届,成为我县文化活动的品牌。自2003年启动首届“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以来,已累计举办庆祝建党、建国、“五一”、“六一”、“七一”、“八一”、“教师节”、“老人节”等各类文艺专场演出100多场次,参与和受益群众60多万人次,在全县城乡掀起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潮。“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临沭县乃至全市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情景剧《迎亲》、情景小合唱《沂蒙山小调》、廉政歌曲《无悔》成为全市文化精品。美术作品《沂蒙颂》发表于《老年教育》杂志,入展“庆祝党的十八大·中国书画名家老区行书画展”。国画《汉柏凌寒》参加临沂市美术作品展览,获一等奖。《秋韵蒙山》入选第十届中国书圣节书画展览,《丽日和风》、《观瀑图》等在《鉴藏》、《东方之美》杂志发表。在全市率先实施了“百村万户”文化惠民工程,率先建设了2家农村数字影屋。《临沭县镇街综合文化站长考核办法》在全市推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