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把握好三个平衡,做到三个适可而止,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具体实践。
一、把握好三个“平衡”是克服“四风”的能力表现
基层干部,如果能平衡好与上级、群众、同级的关系,就能化解矛盾,减少对立面,形成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就能有充足的空间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工作就能左右逢源,顺理成章,成效显著,工作成绩就能得到群众的认可,领导的信任,就是克服“四风”的能力表现。
1:平衡上级关系
平衡上级关系主要是指与上级处好关系。基层干部的工作大都是在其上级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上级处于指挥地位,起主导作用,上级对部下的信任程度和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的交往与关系。如果能平衡好与上级的关系,那么上下级之间关系就比较融洽,心理距离就会缩短,感情因素就会增加,上级领导会从多方面给部下创造和提供方便。社会学理论认为,人们在品评某个领导时,不仅注意其自身的知识、水平、素质、能力,而且还关注他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他与上级的关系。一般地说,上级信赖和支持的基层干部,往往更具权威性、号召力和影响力,其工作和成绩容易被上级领导所肯定,其能力和才华容易被上级领导所看重,即使出现一些曲折和闪失,也容易得到上级领导的谅解。同时,平衡好与上级的关系,也往往能够得到部属更多的尊重和追随,产生一呼百应、一应百从的效果。那么,如何平衡好与上级处好关系?
一要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平衡与上级的关系,实际上是正确处理大局与局部的关系,平衡点在大局方面。为此,要着眼于大局,以大局为重。从根本上说,大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应是一致的,但在具体问题或具体表现形式上,往往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对大局的利益要自觉服从,有时甚至应牺牲局部利益。对上级的决策,不应随意挑剔。按理说,上级决策前,应事先征求下级的意见,但有时也很难做得周全,这就要求下级谅解。如果上级决策前未征求下级的意见或征求后也未被采纳,在这种情况下,上级一旦做出决策,下级就应积极贯彻执行,而不应消极应付。有的人喜欢拿上级作陪衬,自吹自擂,这在客观上是贬低了上级的作用,实际上对自己的工作也十分不利。
二要认清角色,不超越自己位置。作为下级,应紧紧围绕上级提出的目标、思路以及意图去工作,而不应出现“越位”现象。下级“越位”主要表现为:一是决策越位。不同层次上的领导者的决策权限是不一样的。有些决策必须由上级做出,下级超越权限擅自做出,就是越位。二是表态越位。在对某事表明基本态度时,有的下级超越身份,抢先表态或胡乱表态,使上级领导不好决断。作为下级,在上级授权后方可表态。在未征得上级许可的情况下,如确需表态,则应申明是自己的意见,不代表上级。三是工作越位。哪些工作应由谁分管、谁组织,都有一定的分工。有些工作,本来由上级出面做更合适,下级抢先去做,这就造成工作越位。如确需下级代表上级去做,下级应事先征求上级的意见,并按其要求去做,不可有越位行为,否则会费力不讨好。四是答复越位。有些问题的答复,需要有相应的权威,如缺乏这种权威,擅自答复,就是答复越位。五是场合越位。有些场合,应适当突出上级。参加一些活动,上级领导应走在前面,给的镜头多些,让领导处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下级不应当同上级去争镜头。在平衡上级关系中,强调防止越位,就是摆对位置,这样才能当好自己的角色,实现平衡。
三要学会理解,赢得上级信赖。首先,要理解上级的工作思路和决策。上级总希望把自己的思路和决策落实下去,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果下级不能心领神会,不能积极组织实施,就不会得到上级信任。其次,下级要理解上级的处境和心情。有些事必须由上级做出重大决策,而上级又举棋不定时,往往要征求下级的意见和建议,此时如有好的主意,应向上级提出。第三,理解上级的工作方法并与之积极配合。人有不同的性格,上级处理问题也各有不同的方法。听取部下汇报,有的上级要求口头汇报,有的则要求书面材料;有的上级办事干净利落,非常果断,有的却非常慎重,看一步走一步。作为下级,必须注意上级的这些特征,积极地去适应。第四,理解上级的特定心理状态。不管是谁,一旦到某一地位,就会受这一地位的特有心理所制约。处在领导地位,需要统帅许多部下,这就要考虑许多问题:是不是有的部下在反对我?是不是形成了团结合作的局面?是不是我的工作得到了部下的认可?诸如此类,当部下的应理解上级的这种特定心理。第五,理解上级所处的环境。上级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或班子。作为下级,对上级的这种环境应充分理解。要考虑到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及其交往程度,在实际工作中,尽量注意上级关系中的微妙矛盾和变化,维护领导群体的团结和威信。
2:平衡群众关系
平衡群众关系,是基层干部经常性的工作,其频率要比处理与上级的关系高得多。基层干部平衡群众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好群众关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获得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平衡好与群众的关系,与群众之间就会融洽,心理距离就会缩短,感情因素就会增强。“将心比心”,“真心换真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平衡好与群众的关系,群众就会真心诚意地跟随你,自觉自愿地执行你的命令,即使工作繁重,任务艰巨,也会毫无怨言地与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而如果关系平衡得不好,就不可能获得下级支持,反而在平时或关键时刻会看你的笑话,帮你的倒忙。因此,平衡群众关系非常重要。哪么,如何去平衡与群众的关系呢?
一要公道正派,这是平衡群众关系的前提。基层干部对群众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要求上级公道正派,是群众的共同心理和普遍愿望。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当基层干部公正地对待群众时,群众就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就会增强;反之如基层干部不公正地对待群众,亲疏明显,群众就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就受到挫伤,甚至会导致与基层干部冲撞或抵触。因此,基层干部在平衡群众关系中,必须坚持不论亲疏,一碗水端平。现在,有的单位团结和谐,富有凝聚力,有的单位则矛盾重重,关系紧张,犹如一盘散沙。之所以造成两种不同结果,与基层干部是否公道正派有直接关系。
二要民主集中,这是平衡群众关系的原则。上下级关系,不仅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且还是一种平等的民主关系。要把实行和发扬民主作为平衡群众关系的出发点,遇事同大家商量,鼓励群众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尤其是要听取不同的意见,不搞“一言堂”,更不能武断专制,搞家长作风。这样有利于增进与群众之间的团结,构筑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发扬民主的同时还要注重集中。要善于把握全局,调控整体,要有主见。对群众意见,该接受的接受,该采纳的采纳,该解释的解释,不人云亦云。没有民主就没有群众基础;没有集中就谈不上领导权威。在处理与群众关系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三要以身作则,这是平衡群众关系的基本要求。对只说不做,只要求群众做到而自己做不到的基层干部,群众是不买账的。反过来,基层干部处处做出榜样,即使出现一点问题,群众也会谅解,并主动补台,共同把工作搞好。基层领导的行为容易被下属效仿,基层领导做出榜样,就会带动部下。同时,领导者还必须带头搞好人际关系,尊重自己的上级,自觉服从上级指挥,圆满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只有这样,你的下级,才能像你一样尊重上级。
四要关心群众,这是平衡群众关系的基本要求。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群众,是基层干部平衡群众关系的基本功。有的基层干部往往抓具体工作多,过问思想少;使用群众多,帮助群众少;严格要求多,关心体贴少。这样时间一长,群众就可能产生牢骚和不满,对基层干部产生这样那样的偏见,挫伤群众的工作积极性,疏远与群众的关系。因此,作为基层干部,对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要尽量做到了如指掌,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在不违反政策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群众的要求。只要尽心尽力关心群众,即使有些事做不到也会得到群众的理解。
五是把握分寸,这是平衡群众关系的重要方面。基层干部与下级要保持适当距离。当领导的,对下级要平易近人,真诚相待,但关系不能处得过近,不分你我。尤其注意不为感情所左右,不拿原则作交易。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就会脱离群众;但过分亲近,无话不谈,可能使基层干部与自己喜欢的下属关系变得庸俗,对之失之公正。“近则庸,疏则威”,“仆人眼里无将军”,“阎王爷不跟小鬼称兄道弟”,说得都是这个道理。
3:平衡同级关系
同级之间,尽管职务职责不同,但工作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同级之间,既有共同目标,又有各自的分工;既需要相互支持,又蕴藏着彼此的竞争。基层干部在平衡同级关系中应做到:
一要以诚相待。同级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期望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期望与其他成员和睦相处,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下工作。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以诚相待,与人为善,以自己的诚心去换取他人的实意。同级成员,作为领导者都是为着同一目标工作的,没有理由不与他人友好相处。要真诚地对待同级,关心同级。当同级取得成绩、事业得到发展时,应真诚地感到欣慰并表示祝贺;当同级遭受挫折时,应当主动地予以关心和表示同情;当同级遇到困难时,应当积极地帮助加以克服。反之,如果对同级的成绩讥笑挖苦,对同级的挫折幸灾乐祸,对同级的困难置之不理,那就会伤害对方的情感,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对自己没有一点益处。
二要积极配合。配合,既要有合作精神,又要有补台意识。任何一个部门及领导者,都需要其他部门和领导的配合,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级之间应当积极主动配合,以求取得最佳整体效应。同级之间还应当相互支持和关心。当同级有错误时,应当尽力挽救一下;当同级出了纰漏时,应当主动地弥补一下,而不能视而不见,见而不帮,帮而不力,更不能看笑话或“落井下石”。
三要见贤思齐。同级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存在着竞争。处理同级关系,要有“容人之长”的胸怀。同级之间,由于资历、阅历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在能力、水平、气质、修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应当积极地向贤者看齐,虚心拜贤者为师,切忌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拿己之优比人之劣;更不能嫉贤妒能,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和手段“挤”别人,来个“我不行你也别行,我不强你也别强”。
四要宽容大度。一个基层干部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气量,对于别人的缺点和短处应能予以包容,并想办法用自己的长处去弥补。当然包容并非无原则的迁就,而是在非原则问题上宽容对方。这一点,对处理好同级关系尤为重要。实践证明,领导者越是宽容大度,就越能与同级搞好关系,而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是不会有很多支持者的。宽容别人是一个基层干部的可贵素质。
五要掌握分寸。同级之间,应当分清职责,掌握分寸,不争权力,不推责任。属于别人职权之内的事,不去干预;属于自己的责任,也决不推卸。本来不应由自己处理的事情,决不争着去管;应由自己分管的工作,也不请人点头划圈。特别要克服那种见好事就争、遇难事就推的做法。同级之间,分清职责,这个分寸要把握好。
六要在不平衡中求平衡。不少基层干部常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感叹或烦恼,有的甚至被关系网缠住手脚而翻车、落马。领导者都希望有个良好的人际环境,都希望到矛盾少的部门去工作,然而,这往往是不可能的。因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这就需要基层干部善于从不平衡中求得平衡,不断把握平衡,解决矛盾。
二、把握三个“适可而止”是克服“四风”的生活表现
习近平强调: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基层干部与普通百姓比起来,在待遇追求、享乐欲望、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更多的选择。创作生活是我们的义务,享受生活是我们的权力。我们可以尽情的品味生活的乐趣,但绝不能放纵自己,在各种诱惑面前要头脑清醒,筑起道德的堤坝,切记把握适度,适可而止是克服“四风”的生活表现。
一是待遇追求应适可而止。基层干部的待遇党和人民给得比较丰厚,待遇随着职位走,职位愈高,待遇愈厚。在规定之内,任何待遇都可以享受。但如果超出规定,随意追求或享受不切实际的待遇,就是“出格”行为,就是为政不廉,就是以权谋私。比如,有些干部超标准享受住房,为官一任,兴房一处;有的不光自己享受好几套,连亲戚朋友也跟着沾光。有的领导不管本地、本单位财力如何紧张,首先把自己的办公室装潢得富丽堂皇,什么先进买什么,什么时尚换什么。再比如,有的领导对坐车情有独钟,能坐奥迪就不坐桑塔纳,有了奥迪还想着奔驰,在任不几年,光车就换了好几档,有的公车游山玩水、走亲串友,被群众视为“摆在马路上的腐败”。如此奢侈追求,严重脱离群众,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是享乐欲望要适可而止。基层干部,要严格执行党中央八项纪律规定,树好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象。节假日、喜丧往来、亲朋好友聚会,不要过分贪嘴,肥甘油腻,膏粱厚味,吃得过多,营养过剩,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病接踵而至,贪吃会吃出一身病来。俗话说“花要半开,酒要半醉”。适可而止地饮酒,才能享受到美酒的甘甜,如喝得烂醉如泥,就无乐趣可言。工作之余打打扑克,玩玩麻将,可起到舒缓情绪、调节脑筋的作用,但如玩起来没完没了,通宵达旦,或加入赌博内容,那就过度了。业余时间唱歌跳舞,放松身心是可以的,但如沉溺其中,歌厅出来舞厅进去,就是不务正业。古人云:福生于无为,祸源于多欲。人的正常欲望应该努力得以满足,但是切勿让私欲无限膨胀。许多贪官的悲剧就在于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他们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等错误的人生信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顶不住各种诱惑而失态,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领导者的社会交往要适可而止。人不可能不交际,领导者交际要更多一些,招商引资、工作协调、宾朋往来、业务洽谈、赴宴坐席也是工作的需要。但是,交际、交往必须注意范围、场合和途径。进山要找出山路。下手做事,就应该想到收场的结果。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就是“上贼船”,就是“与魔鬼打交道”,迟早要栽跟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就是来路要明,不是自己的钱财决不能要;否则,横财易得,灾祸难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为了美色而不要尊严;否则,贪图色欲,人财两丢。我们决不能像一些领导那样,在社交场合上什么人都敢交,什么饭都敢吃,什么礼都敢收,什么钱都敢要,什么床都敢上。多数被处理的干部,都是因为把持不住,搞得自己身败名裂,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身陷囹圄。
三、认真干好本职工作 是克服“四风”的工作表现
习近平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基层干部,干好本职工作,完成党组织交办任务,造福一方百姓或一个单位,就是克服“四风”的工作表现。我们在工作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和失误,有些事情干得不漂亮、不圆满,就是受“四风”的干扰,作为基层干部,克服“四风”最基本的态度就是认真工作。
认真工作就要讲原则。在原则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含糊,一是一,二是二,哪些事情该办,哪些事情不该办,该办又如何办,要深思熟虑,三思而行,不能盲从。尤其涉及人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不仅要认认真真安排部署,而且要认认真真检查落实。要知道,如果工作敷衍塞责,一个关键环节不到位,一步关键措施跟不上,就有可能酿成大祸,后悔莫及。
认真工作就要讲标准。工作高起点规划,规整制度要高标准制定,执行要严格要求,干就要干得最好。行动上思想上要集中目标,殚精竭虑,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要不分上下班,不知节假日,扎下去、扑倒身,没有干不好的事情。认真不仅仅是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认真工作认准的事就一抓到底。一个基层干部,为官一任,就要干出一翻超越业绩,实实在在为单位发展办几件大事,办几件实事。凡是有作为的基层干部,都应该是一个想干事、认准事、干成事的地地道道的实干家。
基层干部每干一件事,必须首先是认准了然后再去干。要认准事,就要善于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只有在吃透实情、摸清实底的基础上,领导者才能见微知著抓准本质,立足当前谋求长远。要认准事,就要善于决策。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经过认真研究讨论,最后拍板定案。对那些事关全局的大事,决不可因众说纷纭议而不决,也不能因少数人的看法不同决而不断。领导干部,要善于权衡利弊,在别人看不清、吃不准的时候,领导干部要站得高,望得远,认得准,有胆有识,敢于决断。凡是认准的事,就要一抓到底,扭住不放,抓出成效。干成认准的事,才是基层工作的核心问题。
干成事,要有攻必求克的坚定信念。只要是认准的事,即使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这样那样的情况,领导者切不可轻易动摇。当目标确定后,要像荀子所讲的“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地去为之奋斗。只有把认准的事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抓下去,才能实现目标,获得成功。已经认准了的事情,已经做起来的工作,就要有一不做、二不休的气魄;就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心;就要有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责任感,有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有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要不惜一切代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郑板桥有一首诗说得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干成事,要有真抓实干的拼搏精神。只要是认准的事,基层干部就要扑倒身子,带头实干苦干,看准了不放手,干不成不松手,干不好不丢手。要想干成认准的事,基层干部就要有一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肯吃苦、不怕累的干劲,有一种舍得出力流汗、豁出身家性命的拼劲,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冲劲,有一种敢抓敢管、敢督敢查的闯劲。古往今来,诸多苦干实干者,不仅干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也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干成事,要有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认准的事,要干下去大都不会一帆风顺,往往伴随着许多困难和风险。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我们必须学会坚持,如果轻易放弃和退缩,那么以前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乌有。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说过:“坚忍不拔的勇气,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