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AUTUMN
千年古刹长春观
长春观原称长春寺,曾一度改称演武庙,坐落于冠山与演武山之间的山梁东侧山坡上,与千年银杏树一起被誉为“银杏双山寺”景观。
长春寺未详何代,亦不知其规模如何,现遗址仅存三清阁及一株古银杏树。《临沂县志》记载:“阁西有大晋八年碑……”大晋即西晋,西晋八年即公元272年,据此可知,长春寺是晋朝以前所建,距今至少有1700余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不少人仍称其为长春寺。
“三清自来”的故事,将长春寺的建告时间推向更为遥远的年代。故事说,祝国(古国名,遗址在今夹谷山东麓,江苏赣榆县境内)国王为让其子孙昌盛,世代为王,四处遴选风水宝地建王陵,最终看中了连接冠山与演武山的平顶山梁东坡,便下令征集国内能工巧匠赴演武山修建王陵。这天,工匠们来到演武山下,一个个目瞪口呆,国王选中的风水宝地,是谁大胆在此建造了楼阁?忙派人飞报国王。国王闻听大怒,乘马飞奔而来,远远望见演武山东坡有一楼阁放射着万道金光,阁门上题写着“三清阁”三个大字,隐隐约约似曾听到一阵仙乐从阁中传出……。因此,三清阁也被称为“飞来阁”。
据史籍记载,周征东夷后,武王封黄帝之后于祝,建立了祝国,为鲁国附庸。春秋战国时期,为鲁所灭。汉代置祝其县,南朝宋省。唐武德四年(623年)置新乐县,六年改称祝其县,八年省去。如故事所说,周时祝国已有三清阁,那么,长春寺距今至少应有3000多年了。但稽之于史籍,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距今不足2000年。可见,周时此处不应有庙宇。
三清阁西测,还有一石碑,已毁,碑文大都失记,当地老人只记得有“罗成二次建功”字样,大意思罗成奉旨率兵驻扎在东西营盘,前的古村遗址处,在演武山上辟有演武场,操练兵马,剿匪建功,重修庙宇,改称演武庙。毁于何时,无考。
长春观始建于元代。据《沂州志》载:“长春观在州东九十里,元道士张安仁建。”
长春观坐北朝南,临崖而建,占地约3亩。观门前有十二层石阶,拾级而上,便是约5米宽的平台。观门为八角阁楼式建筑,小巧、高雅,外雕神像,顶饰青龙,翘首摆尾,阁内顶部饰有太极阴阳鱼,均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正檐下门楣上方刻有“玉皇阁”三个镏金大字,阁门两边门膀上刻有楹联一幅,
上联为:
日日日晶照安天下
下联是:
月朋朤进乾坤
乍一看,这幅楹联用字稀奇古怪,语意难解,一般不识者大都读为:一日二日三日四日安天下,一月两月三月四月进乾坤;也有人读作;日晒精光安天下,月朋朗照进乾坤,显系不确。经查阅工具书,“朋”可理解为月圆而亮,上下联前8个字均为明亮义,此楹联可解读为:
日光普照安天下
月华明朗进乾坤
此联互文,大致可理解为: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囊括天上人间万事万物,倡导无为而治。日月光华,照耀宇宙,使日月星辰各得其所,万物萌生,人类居有所,食有粮,衣有裳,飞禽走兽也各有所食,通同相安,可见日月之大(指作用、能力)。但日月虽大,却尽归我乾坤(道家思想)的囊括之中。
穿过玉皇阁门,便进入长春观外院。院内有两条甬道。一条向北,直通三清阁院门。甬道两旁各有一水池,南北宽6米,东西长13米,池水引自观西几十米外的灵泉。西池为住观道士饮用水,东池为养鱼池,池内水清草翠,鱼戏荷花,鱼池上覆石拱桥,两端皆有十二级石阶可达桥上。立于桥顶,向西南仰望,可见冠山主峰朝阳洞。石桥东侧,耸立着一通碑,为长春观碑,碑文记述了长春观修建过程及募捐情况。此碑于1958年毁坏。
一条沿鱼池南侧向东再折向北,通向观音殿便门,甬道东侧为香客房。房门前一株木香花,花开之日,香溢观外。
长春观内院又分东西两院,中无院墙,坐落两幢大殿,西为三清阁,东为观音殿,各有便门进入。
三清阁大殿与观门玉皇阁在一条线上,一大一小,南北对峙,相映成趣。走过南北甬道,进入便门,迎面便是12级台阶,拾级而上,通过石板桥可进入三清阁。石板桥由三块石板构成,每块宽约1米,长6米,桥下有4通石碑,三清阁内供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神像。神像前置香火台,两边有屏风式竖匾,匾额为篆写楹联一幅,联云:
空形空象空心空性空空不空是真空
无头无尾无名无情无无亦无为虚无
楹联道出了在这里建阁的本意:此地便是天上的三清宫,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世人若肯回头,修身向道,便可返上清太清玉清三宫,享神仙之清福。
进入观门玉皇阁沿甬道东行,至香客房门前向北走10余米,穿过便门,便走进观音殿。观音殿紧靠三清阁而建,只是形制略小。殿内奉有南海观音三大士神像,端坐于莲花台之上。三大士神像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形象逼真。
清末至民国初年,兵灾匪祸连年不断,长春观很少有人供奉,长久失修,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寇炮火轰击,巳是观毁殿塌。故址尚有房屋三间,有人说它就是当年的三清阁,但与传说描述相差甚远,终未可信。
摘自《讲述临沭故事系列丛书》,未经临沭县图书馆授权,不得转载。
HAPPY
NEWYEAR
微信号|linshutsg
新浪微博|临沭县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