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临沭县玉山镇半里村村民李晓梅忙活起来了。不仅自家经营的花生油生意接了几个单子,她还接到了一个绒绣加工活,这份利用农闲时间做的针线活可以让她这个月额外“增收”千儿八百元。
日前,记者来到半里村采访。走进李晓梅家,目光很快就被她手中正在绣制的《柠檬树》绒绣吸引。记者看到,一颗颗鲜艳的柠檬、一幅幅美丽的背景图案正在一一绣出,特殊的材质让作品产生了如同油画般的立体感。李晓梅告诉记者,附近几个村的大部分妇女自小都会绒绣,就是在特制的网眼抹布上,用彩色羊毛绒线绣出各种图案的刺绣。“以前就是自己绣着玩,如今村里不少人靠这个手艺吃饭了。”李晓梅说,这幅《柠檬树》是村内绒绣公司的“莫老板”分给她的外贸订单。
谈起绒绣,人称“莫老板”的沂蒙莫氏绒绣第五代传承人莫宗荣说,一幅绒绣作品使用纯正的进口羊毛制作,少则几万针、多则几十万针,这种“慢工”做出的“细活”具有极高的价值。但由于工艺复杂、后继无人,加之现在各种新型的绣花机广泛使用,沂蒙绒绣技艺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危机关口,有关部门专门辟出一块土地,用于保护和传承绒绣技艺。”如今,莫宗荣的绒绣公司已经成了绒绣工艺的“传习所”。在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几名师傅正在绣制一幅《清明上河图》。李翠花是绒绣公司的一名普通师傅,她告诉记者,她有30多年的绒绣经验,现在打工每个月收入1000元以上。“我们现在都是订单作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幅《清明上河图》批发价格就得2万多元。”莫宗荣说,附近还有几个村子的几百户村民在家中绣制绒绣,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妇女就业。
采访中记者获悉,2013年沂蒙绒绣已经成功入围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承绒绣这一宝贵“财富”,当地的半里益海小学已经开设了绒绣志趣课堂,每周五“绒绣老师”都会前来授课,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艺术的魅力。
如今,从几百元价格的绒绣枕套到价值不菲的图画巨作,随着沂蒙绒绣的知名度不断攀升,《海底世界》《万里长城》《王羲之肖像画》等一批绒绣作品正逐步登上国际舞台。天姿国色的沂蒙绒绣正在展示出自身魅力,“绣出”更加美丽的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