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第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
从大学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在当代文坛活跃了四十余年。贾平凹的作品获奖无数,其中,《满月儿》获首届全国短篇小说奖(1978年),《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爱的踪迹》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1989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古炉》获首届施耐庵文学奖(2011年)、《老生》获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5年)。本期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和精彩语录,带领大家一起走近名家,品味经典。
《带灯》讲述的是当下中国农村的故事,聚焦乡镇基层存在的各种问题。樱镇是秦岭里一个小盆地,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干部中饱私囊,民间积怨深厚。
“不知怎么,樱镇的问题反倒越来越多。谁好像都有冤枉,动不动就来寻政府。”
带灯是乡政府的干部,每天面对着苦闷与繁琐的日常工作,带灯有她的坚守,也有她的悲愤和无奈,她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并且尽力做好。
正如书中带灯所说,“就像陈年的蜘蛛网,动哪儿都落灰尘。可总得动啊!”
2014年4月23日,《带灯》荣登中央电视台“中国好书”榜首,并入选年度小说排行榜,好评如潮。
《带灯》是一份礼物,是这个时代的担当,写给每个在无奈中奋进,为自己点灯前行的人。
《老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的中国故事,以老生常谈的叙述方式记录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曾获《亚洲周刊》2014年度十大好书、《当代》杂志2014“年度最佳小说”。
《老生》由四个不同时段的故事组成,在丧礼上唱阴歌的唱师是书中的灵魂人物,他一辈子游走在陕西南部的山村,在阳界阴界往来,和死人活人打交道,以一个亲历者或是旁观者的视角,唱鬼神,唱世事,祈亡魂入天堂,勉生者向前看。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穿插着《山海经》的一个篇章,《山海经》写尽了山和水,《老生》道不尽人和事。
“死了的人都不觉得自己已经死了,我的任务就是告诉他们已经死了,死了是他们的身子,这如同房子,房子坏了,坍了,住不成了,活着时的爱也好,恨也好,穷也好,富也好,连同病毒和疼痛都没了,灵魂该去哪儿就去哪儿吧。”
沧海桑田,岁月更迭,唱师见证、记录了当地几个时代的变迁和几代人的命运辗转,串联起百年中国的成长历史,读起来意境壮阔而深远,发人深省。
商州者,商鞅封地也,今陕西省商洛市。1952年,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商州”,承载了贾平凹太多的情感,贾平凹曾说:“至今我写下千万文字,每一部作品里都有商洛的影子和痕迹。”
《怀念狼》写的仍是商州的故事,商州的南部曾是野狼最为肆虐的地区,狼灾毁灭一个县城的事例,在商州南部各县的志书中几乎随处可找。
假如没有了狼,商州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商州产黄羊,狼少了下来,黄羊一定会更多了吧?
不,黄羊也渐渐地减少了,它们并不是被捕猎的缘故,而是自己病死的。狼吃黄羊,黄羊却在世世代代对狼的恐惧中健壮地生存繁衍下来。
同样地,人也是在与狼的斗争中成为人的,狼消失后,当地的猎人们普遍患了软脚病。因此,怀念狼是怀念着勃发的生命,怀念英雄,怀念着世界的平衡。
静下来,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静中开花》是贾平凹2022年新编散文集,精选56篇经典作品。书中写情感,说家乡,聊花草,谈人生。
集中体现了贾平凹的静心智慧,是当代年轻人的精神指南,焦虑时代的解压之书,告诉我们如何在这个浮躁焦虑的时代获得内心的安宁,如何用幽默的态度一一化解生活的烦心事。
诗不在远方,就在你此刻的身边和脚下。
《诸神充满》是贾平凹2021年新编散文集,精选贾平凹散文作品68篇。
贾平凹眼中的天地万物是美的,烟火人间是暖的,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生命的热情。
不要漫不经心地生活,只有在全神贯注中才可能与神相会: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无不展示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美,一个巷子,一座山寺,一处河滩,都是充满着烟火气息的温暖人间。
敬畏天地万物之美,享受人间烟火之趣,重新唤醒平凡生活中的生命热情。
与生人相处要尊重生人,与熟人相处要宽容熟人。要求朋友不能像要求家人,要求家人不能随心所欲,修炼大胸襟为目标,爱个小零钱就停止。
带灯不习惯着镇政府的人,镇政府的人也不习惯着带灯。
如拉锯一样,声是烦人,你不能不让人家拉,你不能忍受了就学着欣赏它。
你说:熊猫这家伙真憨,什么世纪了,还做林中隐士,家居那么高的山,山上的竹子由低往高越来越少,他就越住越高要做神仙吗?
熊猫说:人这东西好蠢哟,整日为了功利,去放肆,去纵欲,忙忙碌碌。
在这个美好又遗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远方而来的独行者,不断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
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